图书详细内容

对于“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的新书题目,毕飞宇说道,这个话有对象,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太复杂,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含蓄,因为这种含蓄、模糊,每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都怀着一种特别的...

类别:杂著作者:毕飞宇 / 张莉
出版日期: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数:410ISBN: 9787020106172
定价:¥33.00版印次: 1
内容简介

对于“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的新书题目,毕飞宇说道,这个话有对象,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太复杂,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含蓄,因为这种含蓄、模糊,每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都怀着一种特别的和光同尘、难得糊涂的智慧,我们也许不知道真理是什么,但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一个真理的问题。真理有没有也许人们不知道,但在局部的时间、空间里,有真话。我们非常明白,但嘴上很多时候不愿意说出来。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所谓真话,不说出来,等于说谎。这个问题他在对谈中谈得比较多,在这样一个文化处境里,勇敢地打开牙齿,说出真话,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让真话停留在你的上下牙齿之间,那它只是唾沫。

章节目录

1.成长

2.几个重要阶段

3.写作关键词

4.阅读(一)

5.阅读(二)

6.写作历史

精彩片段

对话,人生的另一个局面     (代序) 

——毕飞宇 

有人问我,在写作之余,你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说,对话。我所说的对话不是聊天,不是一堆人,无主题、无目标地闲扯,那个是消磨时间。我喜欢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从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那一天起,这样的对话就没有离开过我。可以说,对话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局面。

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给我出一套文集,其中有一本就是对话。出版社邀请了新锐批评家张莉女士,她专门来到南京,就在我们家楼下的那家咖啡馆里,我们一口气谈了两天。我要感谢张莉女士,为了这次对话,她做足了功课,她保证了这次对话的开放性与逻辑性,

就在不久前,《现代快报》的一位记者告诉我,作家多神秘啊。我告诉她,我不了解别的作家,但是,我一点也不神秘,相反,我渴望简单,就像穆里尼奥所说的那样,“我是一本打开的书,一切都袒露无遗。我愿意分享。”是的,一个以写小说为生的人,他的工作就是打开他自己。作家有可能神秘吗?有,要么写不出来了,要么从来都没有写过真正的文学。

我很享受与张莉女士之间的坦诚,我们的对话当然不是学术性的,但是,有学术的自我要求,那就是讲史实、讲依据、有逻辑。它是理性的。它没有塑造自我或塑造他人的下流倾向,这是我和张莉女士都满意的地方。

后记

在我的理解里,写作、阅读、批评都是我们感应时代和社会、确认自我的途径,也是我们在陌生人中寻找同道、使自己不再孤单的方式——透过那些优秀写作者的语言和文字,我们享受在茫茫人世中的不期而遇,延展对生命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扩大自身认识世界的边际。

和毕飞宇先生相识是2007年10月,那年我刚从北师大博士毕业,正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我和我的好朋友,彼时正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韩国学者任佑卿女士相约去太原,参加女性文学年会。毕飞宇则是那次会议的特邀嘉宾。会议间隙,我们三人坐在了一起聊天,都是纯粹的文学话题,关于鲁迅、张爱玲、小说阅读及中外文学翻译等等。第二年,当我从现代文学研究转向当代文学批评时,我们的交流话题便也开始涉及当代文本。

近四五年来,毕飞宇先生和我有过三次对谈:《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作家和批评家可以互相照亮对方》,均为期刊报纸所邀,在业内也都有反响,尤其是《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一篇,作为附录收入《推拿》(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被《PATHLIGHT》(《人民文学》英文版)夏季版转载,在网络上流传颇广。此为进行这次长篇谈话的前提和基础。

2013年10月,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我们用两天时间在南京龙江“月光曲和”咖啡馆里完成了长篇对话的大部分内容,之后又各自进行补充修正,使之成为今天的对谈录。对谈录希望以一种家常、朴素、鲜活的方式回顾毕飞宇的成长环境、工作经历、创作体会,分享我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当然,随着对谈的进行,我对毕飞宇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眼前这位小说家绝非“凭空而来”,他有经年累月的阅读和思考、他有不为人知的艰苦的自我训练,他有他的储备、他的沉积、他的学养。某种意义上,这部对谈录里潜藏有乡下少年毕飞宇何以成为当代优秀小说家的诸多秘密。

与毕飞宇有过对谈的朋友都有体会,他是有魅力的谈话对象——他的讲述总是生动、形象、深刻、风趣,举重若轻,令听者如沐春风,过耳难忘。坦率地说,这些年来,与毕飞宇的交流经验对我弥足宝贵,那既是知性意义上的长见识、受启发,也是纯粹意义上的愉悦享受。

诚挚感谢毕飞宇先生一路以来给予的信任和支持;作为同行,我要向他时时处处闪现的语言天才和卓越的叙述本领表示敬意。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赵萍女士,没有她的策划、督促、组织,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感谢李殷小姐,本书中鲜活的现场图片都由她拍摄。

张莉

2014年3月12日于天津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